纵隔的解剖结构
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,前为胸骨,后为胸椎,两侧为纵隔胸膜,向上达胸廓上口,向下至膈。
纵隔肿瘤的分类
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,包括胸腺瘤、神经源性肿瘤、畸胎瘤、胸内甲状腺肿等。
临床表现
- 呼吸道症状:胸闷、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患侧胸部,大多数良性肿瘤在生长到相当大体积时才出现症状,而恶性肿瘤则在初期即有症状。
- 神经系统症状:神经系统症状是恶性纵隔肿瘤最常见的症状,表现为压迫或侵犯神经而引起的相应症状,如膈肌麻痹、声音嘶哑、肋间神经痛及交感神经受压征象。
- 感染症状:如囊肿破溃或肿瘤感染影响到支气管时可有发热、咳嗽、咳痰、胸痛等症状。
- 压迫症状: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面部、颈部和上肢水肿及静脉怒张;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;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。
诊断方法
- X 线检查:胸部正侧位 X 线片可发现纵隔肿瘤的部位、密度、外形、边缘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。
- CT 检查:胸部 CT 检查可显示纵隔肿瘤的部位、大小、密度、形态、边缘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
- MRI 检查:MRI 检查可显示纵隔肿瘤的部位、大小、信号特点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
- 超声检查:超声检查可用于胸腔内肿块的定位、定性诊断。
- 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、血生化、肿瘤标志物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。
治疗方法
- 手术治疗:手术是纵隔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,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可治愈,恶性肿瘤手术后需要辅以放化疗。
- 放射治疗:恶性肿瘤手术后需要辅以放射治疗,以减少复发的机会。
- 化学治疗:恶性肿瘤手术后需要辅以化学治疗,以杀死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。
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,包括胸腺瘤、神经源性肿瘤、畸胎瘤、胸内甲状腺肿等,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、神经系统症状、感染症状及压迫症状,诊断方法主要包括 X 线检查、CT 检查、MRI 检查、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,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、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