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现代医学中,肿瘤和癌症是备受关注且令人谈之色变的健康问题,而中医对于肿瘤和癌症也有着独特的认知和理解。
中医并没有直接等同于现代意义上“癌症”的单一称谓,在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家的论述中,对肿瘤相关病症有着丰富的记载和阐述,中医常将具有类似肿瘤表现的病症归属于“积聚”“症瘕”“岩”等范畴。
“积聚”是中医对体内结块的统称,积,一般指固定不移,痛有定处,病属血分,多为脏病;聚,则是聚散无常,痛无定处,病在气分,多为腑病,积聚涵盖了多种原因导致的体内结块性病变,其中部分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有相似之处,某些腹部的肿瘤可能表现为局部的肿块,符合积的特点,其形成往往与气血瘀滞、痰湿凝聚等因素密切相关,气血不畅,运行受阻,就容易形成有形之积块;痰湿内生,凝聚不散,也可导致结块的出现。
“症瘕”则更侧重于描述妇人下腹结块的病症,症者,坚硬不移,痛有定处;瘕者,推之可移,痛无定处,时聚时散,虽然最初主要针对妇科肿瘤相关病症,但其中所蕴含的病因病机分析对于认识各类肿瘤都有借鉴意义,症瘕的形成多与气滞血瘀、痰湿阻滞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,女性生殖系统的肿瘤如子宫肌瘤等,在中医看来就可归为症瘕的范畴,通过调理气血、化痰祛湿、疏肝理气等方法来进行治疗。
“岩”这一概念在中医里主要用于描述体表的恶性肿物,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皮肤癌、乳腺癌等体表肿瘤,岩字形象地描绘了这类病症的坚硬如石、表面凹凸不平的特点,岩证多由情志郁结、脏腑失调、气血凝滞等因素引起,病情较为严重,预后相对较差,中医认为,岩证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亏虚密切相关,当正气不足时,邪气易于侵袭,导致气血瘀滞,热毒蕴结,从而引发岩证。
中医对肿瘤和癌症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病症的命名上,更重要的是对其病因病机的深入分析,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,内因为正气不足,脏腑功能失调,气血阴阳亏虚;外因为外感邪气、情志失调、饮食不节等,情志不畅,长期抑郁焦虑,可导致肝气郁结,进而气滞血瘀;过度劳累、久病体虚等可使正气受损,抵御外邪能力下降,给肿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。
在治疗方面,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,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征、舌象、脉象等综合信息进行个体化治疗,对于肿瘤患者,中医注重扶正祛邪,扶正就是通过调理气血、阴阳、脏腑功能,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,提高抗病能力;祛邪则是针对肿瘤的病因病机,运用活血化瘀、软坚散结、清热解毒、化痰祛湿等方法,消除肿瘤及其所产生的病理产物,对于气血瘀滞型的肿瘤患者,常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、赤芍、桃仁等,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消散瘀血结块;对于痰湿凝聚型的患者,则采用化痰祛湿的药物如半夏、陈皮、茯苓等,以消除痰湿之邪。
中医还注重整体调理,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、情志、生活习惯等,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,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补充营养,增强体质;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气机舒畅,气血运行正常;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,增强机体的抵抗力。
中医对肿瘤和癌症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认识,从病症的命名到病因病机的分析,再到治疗方法的选择,都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,虽然中医不能替代现代医学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,但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,中医可以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,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存质量保障,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,对于肿瘤和癌症的防治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,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