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瘤,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,它如同一个隐藏在暗处的“杀手”,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,要真正理解肿瘤,首先得明白罹患肿瘤的定义是什么。
肿瘤,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,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,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,这里的新生物,通俗来讲,就是原本不该在那个部位生长的一团异常细胞,它们不受机体正常生理调控机制的约束,肆意生长繁殖。
从生物学角度剖析,肿瘤细胞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,它们的增殖能力异常旺盛,远远超过正常细胞的生长速度,正常细胞会遵循机体设定的程序,在完成一定的功能使命后,要么进入静止期,要么有序地进行凋亡,但肿瘤细胞却打破了这些规则,它们不断地分裂,形成一个逐渐增大的细胞团块,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,侵袭性意味着它们不会安分地待在原发部位,而是会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,就像树根扎入土壤一样,逐渐破坏周围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,转移性则更为可怕,肿瘤细胞能够脱离原发部位,通过血液循环、淋巴系统等途径,到达身体的其他部位,并在那里继续生长形成新的肿瘤病灶,这就好比一颗毒瘤的种子,被风吹到哪里,就在哪里生根发芽,严重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。
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、多步骤的复杂过程,致瘤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:
- 化学致癌因素:许多化学物质都具有致癌性,香烟中的尼古丁、焦油等成分,长期吸烟会大大增加患肺癌、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风险,还有一些工业化学物质,如苯、石棉等,长期接触也可能引发肿瘤,在职业环境中,长期暴露于这些化学致癌物的人群,患癌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。
- 物理致癌因素:常见的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电离辐射和紫外线,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离辐射下,如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,如果防护不当,容易诱发白血病、甲状腺癌等,而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,尤其是不注意防晒的人群,皮肤癌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,澳大利亚由于阳光照射强烈,皮肤癌的发病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。
- 生物致癌因素:某些病毒、细菌等微生物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,人++瘤病毒(HPV)感染与宫颈癌的++++密切,据统计,99%以上的宫颈癌患者都能检测到HPV感染,还有乙肝病毒(HBV)和丙肝病毒(HCV),长期感染这两种病毒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,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- 遗传因素:遗传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,如果家族中有某些肿瘤的遗传病史,那么家族成员患相关肿瘤的风险会明显增加,遗传性乳腺癌、卵巢癌综合征患者,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,其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数倍,遗传因素并不是直接导致肿瘤发生,而是使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增加,在其他致瘤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才更容易引发肿瘤。
当机体受到上述一种或多种致瘤因素的长期作用后,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表达异常,导致细胞生长失控,进而逐渐发展为肿瘤,肿瘤的发展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:
- 癌前病变:这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期阶段,癌前病变本身并不是肿瘤,但具有发展为肿瘤的潜在可能性,常见的癌前病变有黏膜白斑、子宫颈糜烂、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、结肠多发++肉病、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等,以结肠多发++肉病为例,如果不及时治疗,随着时间推移,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会逐渐增加。
- 原位癌: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上皮层内,尚未突破基底膜侵犯到周围组织的癌,癌细胞虽然已经发生了异常增生,但还没有获得侵袭和转移的能力,原位癌是癌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,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及时发现并治疗,预后通常较好,宫颈原位癌通过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,5年生存率可接近100%。
- 浸润癌:当癌细胞突破基底膜,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时,就进入了浸润癌阶段,浸润癌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,会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破坏,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,病情相对较为严重,治疗也更加复杂。
罹患肿瘤的定义不仅仅是细胞的异常增生形成肿块,还涉及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、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,了解罹患肿瘤的定义,对于早期发现、诊断和治疗肿瘤至关重要,通过认识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发展阶段,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,如戒烟限酒、避免过度暴露于致癌因素、定期体检等,降低患癌风险,对于已经罹患肿瘤的患者,医生也能依据肿瘤的定义和特性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提高治疗效果,延长患者的生命,提高生活质量,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肿瘤问题,从各个方面关注自身健康,共同对抗这个可怕的“敌人”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