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,肿瘤的早期筛查成为了提高生存率的关键,肿瘤13项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肿瘤筛查手段,引起了广泛关注,肿瘤13项检查究竟需要查吗?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。
肿瘤13项检查,顾名思义,是指对13种常见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,包括甲胎蛋白(AFP)、癌胚抗原(CEA)、糖链抗原125(CA125)、糖链抗原153(CA153)、糖链抗原199(CA199)、糖链抗原242(CA242)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(PSA)、人绒毛膜+++++(hCG)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(NSE)、甲胎蛋白异质体(AFP-L3)、鳞状细胞癌抗原(SCC)、胃泌素释放肽前体(ProGRP)和胃泌素释放肽(GRP),这些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存在和发展。
肿瘤13项检查是否需要查呢?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进行肿瘤13项检查:
高危人群:有家族遗传史、长期接触致癌物质、长期吸烟、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,建议定期进行肿瘤13项检查。
肿瘤早期症状:如体重下降、食欲不振、乏力、持续性疼痛等症状,应及时进行肿瘤13项检查。
定期体检: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,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肿瘤13项检查,以便及早发现肿瘤。
需要注意的是,肿瘤13项检查并非万能,其检测结果仅供参考,以下情况不建议进行肿瘤13项检查:
无明显症状:对于无明显肿瘤症状的人群,不建议盲目进行肿瘤13项检查。
检查结果正常:若肿瘤13项检查结果正常,无需过度担心,但仍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定期体检。
肿瘤13项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和有肿瘤早期症状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在进行检查前,应充分了解自身情况,并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定期体检,才能更好地预防肿瘤的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