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诊
询问病史:了解患者的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生活习惯、家族史等基本信息。
体格检查:医生通过观察、触诊、叩诊等方法,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态等。
实验室检查:包括血液、尿液、粪便等常规检查,以及肿瘤标志物、影像学检查等。
影像学检查:如X光、CT、MRI、超声等,用于观察肿瘤的位置、大小、形态、侵犯范围等。
确诊
细针穿刺活检:通过穿刺获取肿瘤组织,进行病理学检查,确定肿瘤的性质。
肿瘤标志物检测:通过血液、尿液等检查,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水平,辅助诊断。
影像学检查:如CT、MRI、PET-CT等,进一步了解肿瘤的侵犯范围、转移情况等。
分期
根据肿瘤的大小、位置、侵犯范围、淋巴结转移、远处转移等情况,将肿瘤分为不同的分期,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。
治疗方案制定
手术治疗:适用于早期、局限的肿瘤,如良性肿瘤、部分恶性肿瘤。
放射治疗:适用于肿瘤较大、无法手术切除或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情况。
化学治疗:适用于晚期肿瘤、转移性肿瘤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。
靶向治疗: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靶点,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。
免疫治疗: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。
治疗后的随访
定期复查:了解肿瘤的治疗效果,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。
调整治疗方案: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心理支持: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,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。
肿瘤诊疗过程是一个复杂、系统的过程,需要患者、医生、家属等多方共同努力,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