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国古代,医学知识尚未像现代那样发达,对于肿瘤这种疾病,古人有着独特的称呼,古人把肿瘤称为“瘤”、“瘿”、“瘰疬”、“瘿瘤”等。
“瘤”是最常见的称呼,它源自于《黄帝内经》中的记载:“瘤者,恶肉也,生于肉中,不痛不痒,不红不肿,其形如鸡卵,大如鸡子。”这里的“瘤”指的是肉瘤,即现在所说的恶性肿瘤。
“瘿”是另一种称呼,它主要指的是甲状腺肿瘤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有“瘿者,颈前肿大,如鹅卵,或如鸡卵,或如鱼卵”的描述,这里的“瘿”即指甲状腺肿瘤。
“瘰疬”则是指淋巴结肿瘤,在《千金翼方》中,有“瘰疬者,颈项之间,有核累累,大小不等,累累如贯珠,不痛不痒”的记载,这里的“瘰疬”即指淋巴结肿瘤。
“瘿瘤”则是指甲状腺肿瘤和淋巴结肿瘤的统称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有“瘿瘤者,生于颈项之间,或如鹅卵,或如鸡卵,或如鱼卵,或如贯珠,不痛不痒”的描述。
古人对于肿瘤的称呼,虽然与现代医学中的术语有所不同,但它们都反映了古人对于肿瘤的认识和描述,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,我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,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先进,古人对肿瘤的称呼和描述,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