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癌症治疗过程中,患者常常会经历各种不适症状,其中发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,这种发热并非由外部感染引起,而是肿瘤自身产生的,医学上称之为“肿瘤内源性发热”,什么是肿瘤内源性发热?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?
肿瘤内源性发热是指由于肿瘤细胞代谢异常,导致机体产生的一种非感染性发热,在肿瘤生长过程中,癌细胞代谢旺盛,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,如乳酸、丙酮酸等,这些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,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,进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,引发发热。
肿瘤内源性发热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肿瘤细胞代谢异常:癌细胞代谢旺盛,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,导致机体代谢紊乱,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影响,引发发热。
肿瘤浸润周围组织: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,破坏正常组织结构,影响血液循环,导致局部组织缺氧,进而引发发热。
免疫反应:肿瘤细胞++机体免疫系统,产生炎症反应,释放炎症介质,如前列腺素E2(PGE2)等,这些炎症介质具有致热作用,导致发热。
肿瘤细胞分泌激素:部分肿瘤细胞可以分泌激素,如肿瘤坏死因子(TNF)、白细胞介素(IL)等,这些激素具有致热作用,引发发热。
肿瘤内源性发热对癌症患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不适感:发热会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,影响生活质量。
影响治疗效果:发热可能导致患者对化疗、放疗等治疗的敏感性降低,影响治疗效果。
增加并发症风险:发热会增加患者感染、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。
针对肿瘤内源性发热,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,临床中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对症治疗:
降温治疗:通过物理降温、药物降温等方法,降低患者体温。
抗感染治疗:针对发热原因,进行抗感染治疗。
改善肿瘤治疗效果:通过化疗、放疗等手段,控制肿瘤生长,减轻发热症状。
肿瘤内源性发热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发热现象,了解其产生机制和影响,有助于临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,减轻患者痛苦,提高治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