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术后对肿瘤的检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,它关乎着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制定、康复情况评估以及预后判断等多个方面,手术后检查肿瘤系列究竟包括什么呢?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。
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、释放,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,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(CEA)、甲胎蛋白(AFP)、糖类抗原 125(CA125)、糖类抗原 153(CA153)、糖类抗原 199(CA199)等。
手术后定期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,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,肝癌患者术后 AFP 水平持续升高,可能提示肿瘤复发;卵巢癌患者术后 CA125 异常升高,可能意味着肿瘤有进展,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就代表肿瘤复发,一些其他非肿瘤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,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。
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具有便捷、无创、可重复性强等优点,对于腹部、盆腔等部位的肿瘤术后复查,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、脾脏、胰腺、肾脏、膀胱以及盆腔脏器的形态、结构,观察有无新的占位性病变,甲状腺癌术后通过颈部超声检查,可以发现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,判断是否有癌细胞转移。
CT 检查CT 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,对于肿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判断更为准确,胸部 CT 可以发现肺部的微小转移灶;腹部和盆腔 CT 有助于发现腹部脏器及腹膜后的转移结节,增强 CT 还可以通过观察病变的强化特点,进一步鉴别病变的性质,是良性还是恶性。
MRI 检查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优于 CT,对于一些肿瘤术后局部软组织的改变、骨髓受累情况等有独特的诊断价值,骨肉瘤术后通过 MRI 可以更好地观察手术区域周围骨髓有无肿瘤侵犯,以及软组织内有无残留或复发的肿瘤组织。
PET-CT 检查PET-CT 是一种将功能代谢显像与解剖结构显像相结合的检查方法,它可以发现全身各个部位代谢异常增高的病灶,对于判断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具有很高的灵敏度,手术后,如果怀疑有肿瘤转移,但其他常规检查未发现明确病灶时,PET-CT 检查可能会提供重要线索,PET-CT 检查费用较高,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,一般不作为首选的复查项目,多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选用。
胃镜和肠镜检查对于胃肠道肿瘤患者,术后胃镜和肠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,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、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情况,发现有无肿瘤复发、吻合口病变等,肠镜则用于检查结肠和直肠,查看有无新生物、吻合口狭窄或复发等问题,通过内镜检查,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,明确病变的性质,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。
支气管镜检查肺癌患者术后进行支气管镜检查,有助于观察气管和支气管内的情况,判断有无肿瘤复发、气道狭窄等并发症,支气管镜下还可以进行活检、刷检等操作,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,对于明确肿瘤的复发类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。
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复查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会进行全面的病理检查,包括肿瘤的类型、分级、分期、切缘情况等,术后复查时,对手术标本病理结果的再次回顾和分析,可以与术前诊断进行对比,评估手术的彻底性,如果发现手术切缘有肿瘤残留,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,如再次手术、放疗或化疗等。
穿刺活检病理当影像学检查发现可疑的转移灶或复发灶,但无法通过手术获取组织时,穿刺活检是获取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,常见的穿刺活检包括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(FNA)和粗针穿刺活检(CNB),以及 CT 或 MRI 引导下的穿刺活检,穿刺活检获取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可以明确病变是否为肿瘤复发或转移,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,从而指导后续的个体化治疗。
随着肿瘤精准治疗的发展,基因检测在肿瘤术后检查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,通过对肿瘤组织或血液进行基因检测,可以了解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,肺癌患者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(ALK)等基因,若存在敏感突变,可指导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;乳腺癌患者检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(HER2)基因,对于 HER2 阳性患者,可选择曲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药物,基因检测结果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,为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。
手术后检查肿瘤系列涵盖了多个方面,各项检查相互补充、相互印证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、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时间等因素,合理选择检查项目,以便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,为患者制定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,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,患者及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安排,按时进行各项检查,共同为战胜疾病而努力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