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疾病预防 > 正文

探寻肿瘤在中医中的名称及相关认知

0quanzhougukeyiyuan.com quanzhougukeyiyuan.com 2025-04-20 09:29 81

本文深入探讨肿瘤在中医中的名称,追溯其历史渊源,分析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,阐述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与优势,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,展现中医在肿瘤防治领域独特的价值与意义,旨在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肿瘤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参考。

肿瘤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,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,在漫长的医学发展历程中,中医对肿瘤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,了解肿瘤在中医中的名称,不仅有助于挖掘中医传统智慧,更能为肿瘤的综合治疗开辟新的思路。

肿瘤在中医中的常见名称

    • “岩”是中医对肿瘤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称呼,如《疡科心得集》中说:“癌瘤者,非阴阳正气所结肿,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。”这里所描述的“癌瘤”,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医学的肿瘤概念相符,而“岩”字形象地描绘了肿瘤质地坚硬如石,表面凹凸不平,犹如岩石一般,乳岩指的就是发生在++的恶性肿瘤,其肿块质地坚硬,形态不规则,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,类似于岩石的特征。
    • 中医认为岩的形成多与正气不足、气血瘀滞、痰湿凝聚等因素有关,正气虚弱,无力抵御外邪,邪气乘虚而入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痰湿内生,日久则瘀结成岩。

    积聚

    • “积”和“聚”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提及,合称为“积聚”。《难经·五十五难》说:“积者,阴气也,其始发有常处,其痛不离其部,上下有所终始,左右有所穷处;聚者,阳气也,其始发无根本,上下无所留止,其痛无常处,谓之聚。”虽然积聚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肿瘤,但其中一些表现与肿瘤相似,积一般指腹部有固定不移的肿块,质地较硬,多由瘀血、痰浊等凝聚而成,类似于肿瘤的实体性肿块;聚则是指腹中气聚,攻窜胀痛,时聚时散,相当于一些良性肿瘤或肿瘤的早期、病情较轻阶段。
    • 中医认为积聚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、饮食不节、寒邪内侵、正气亏虚等因素,导致气滞血瘀、痰浊内阻,相互搏结于腹中而成。

    噎膈

    • 噎膈主要指的是食管或贲门部位的肿瘤。《诸病源候论·噎膈病诸候》中记载:“噎膈者,饥欲得食,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,在胃口之上,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。”噎膈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吞咽食物时有梗阻感,进食不畅,甚则不能下咽,与现代医学中食管癌等食管肿瘤的症状有相似之处。
    • 中医认为噎膈的病因多与忧思恼怒、饮食不节、年老肾虚等有关,忧思伤脾,脾失健运,聚湿生痰;恼怒伤肝,肝失疏泄,气郁化火,气火与痰浊交结,阻于食管;饮食过食辛辣、醇酒厚味,损伤脾胃,滋生痰浊;年老肾虚,肾精亏虚,阴液干涸,食管失于濡润,均可导致噎膈的发生。

    失荣

    • 失荣多是指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等。《外科正宗·失荣症》中描述:“失荣者,先得后失,始富终贫,亦有虽居富贵,其心或因六欲不遂,损伤中气,郁火相凝,隧痰失道,停结而成。”失荣表现为颈部肿块坚硬如石,皮色不变,推之不移,伴有形体消瘦、面容憔悴等症状,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颈部恶性肿瘤。
    • 中医认为失荣的发生与情志内伤、脏腑失调、痰瘀互结等因素密切相关,情志不畅,肝郁气滞,气血运行不畅,痰瘀内生,结于颈部而成失荣。

   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

    1. 正气亏虚中医强调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当人体正气不足时,如先天禀赋不足、后天失养、劳累过度、久病体虚等,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,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,导致肿瘤的发生,正如《医宗必读·积聚》所说:“积之成也,正气不足,而后邪气踞之。”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基础,正气虚弱使得机体对邪气的防御和祛除能力减弱,邪气得以在体内积聚、发展,进而形成肿瘤。
    2. 气血痰瘀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,情志失调、饮食不节、外感邪气等因素可导致气机不畅,气滞则血瘀,血液瘀滞不畅,日久可形成肿块,痰浊也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,脾失健运,水湿代谢失常,聚湿生痰;肺失宣降,津液不布,亦可化为痰浊,痰瘀互结,阻滞经络脏腑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进一步加重病情,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。
    3. 脏腑失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协调、相互制约,当某一脏腑功能失调时,可影响其他脏腑,导致整体的生理功能紊乱,进而引发肿瘤,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如果肝失疏泄,气机不畅,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,导致痰瘀内生;肾为先天之本,肾藏精,肾精亏虚可导致正气不足,脏腑功能衰退,易受邪气侵袭而发生肿瘤。

    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与优势

    1. 整体观念中医治疗肿瘤强调从整体出发,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,不仅仅关注肿瘤局部的病变,更注重调整患者的全身阴阳气血、脏腑功能的平衡,通过扶正培本,增强机体的正气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;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辨证论治,调整机体的内环境,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,达到“扶正祛邪”的目的,对于肺癌患者,中医在治疗时不仅会针对肺部的肿瘤进行用药,还会考虑患者的脾胃功能、肝肾气血等情况,综合调理,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。
    2. 辨证论治中医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、体征、舌象、脉象等信息,进行综合分析,辨证分型,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对于肿瘤患者,可能会出现气滞血瘀证、痰湿凝聚证、热毒蕴结证、气血两虚证等不同证型,针对气滞血瘀证,治疗上多采用活血化瘀、理气散结的方法;对于痰湿凝聚证,则以化痰祛湿、软坚散结为主,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治疗,提高治疗效果。
    3. 扶正祛邪相结合中医治疗肿瘤注重扶正与祛邪的有机结合,扶正就是运用补益气血、调理脏腑等方法,增强机体的正气,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,以抵御肿瘤的侵袭和发展;祛邪则是采用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、化痰软坚等方法,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,消除肿瘤病灶,在肿瘤的不同阶段,扶正与祛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,在肿瘤的早期,正气相对充足,可适当增加祛邪的力度;而在肿瘤的中晚期,患者正气亏虚明显,则应以扶正为主,兼以祛邪,使正气得以恢复,邪气得以祛除,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,提高生活质量。
    4. 副作用小与一些西医的肿瘤治疗方法相比,中医治疗肿瘤的副作用相对较小,中医治疗主要通过天然药物、针灸、推拿等方法来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,一般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严重的损伤,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,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较大的毒性作用,导致恶心、呕吐、脱发、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;而中医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用药,能够在治疗肿瘤的同时,尽量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不良影响,保护患者的正气,提高患者的耐受性。

    中医与现代医学在肿瘤防治中的结合

    1. 诊断方面中医的望、闻、问、切等诊断方法可以为肿瘤的诊断提供补充信息,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、形体、舌象等,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、脏腑功能等整体状况,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虚实、预后等情况,中医的辨证分型也可以与现代医学的病理诊断、影像学诊断等相结合,为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,对于胃癌患者,现代医学明确其病理类型和分期后,再结合中医的辨证,如脾胃虚寒证、肝胃不和证等,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治疗。
    2. 治疗方面中医与西医在肿瘤治疗上可以相互配合,取长补短,在手术、放疗、化疗等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,联合中医中药治疗,可以减轻西医治疗的副作用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在化疗期间,配合中医健脾和胃、益气养血等中药,可以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、呕吐、乏力等不良反应,增强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;在放疗后,应用中医清热解毒、养阴生津等药物,可以减轻放疗导致的局部放射性损伤,促进机体恢复,中医的一些特色疗法如针灸、艾灸等,也可以用于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、失眠等症状,提高患者的舒适度。
    3. 康复方面中医在肿瘤患者的康复阶段具有重要作用,通过中医的饮食调养、情志疏导、运动锻炼等方法,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,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的免疫力,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,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,指导患者合理饮食,选择具有扶正抗癌作用的食物,如香菇、木耳、山药等;通过情志调节,缓解患者的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,保持良好的心态;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促进气血流通,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。

    肿瘤在中医中有多种名称,如岩、积聚、噎膈、失荣等,这些名称反映了中医对肿瘤的独特认识,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强调正气亏虚、气血痰瘀、脏腑失调等因素,其治疗肿瘤具有整体观念、辨证论治、扶正祛邪相结合、副作用小等特色与优势,在现代肿瘤防治中,中医与西医相互结合,在诊断、治疗、康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,深入研究肿瘤在中医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,有助于丰富肿瘤防治的方法和手段,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、延长生存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,促进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不断发展,随着对中医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,相信会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。

quanzhougukeyiyuan.com

quanzhougukeyiyuan.com

TA很懒,啥都没写...

 网站地图